国民女神高圆圆近日频繁出席各大活动,宣传产后复出拍摄的新剧《光荣与梦想》。
观众并没有对她的演技有多少探讨,而是热议起了女神“变老”的状态。
令人没想到的是,高圆圆不但没有回避这个问题,而是在媒体上大方回应:
“每天照镜子的人是我,我比大家更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,变老是我已经知道的事。”
她的回答直白而又诚恳,接纳自己变老,是多么通透而又坚韧的力量。
她鼓励女性接受不同维度的美,热爱自己,热爱生活。
当然,这并不容易。
在这个时代,似乎很多女性都不能逃脱来自“容貌焦虑”的困扰。
而比“容貌焦虑”更可怕的,是那些路边看客的指手画脚;
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为何连女神高圆圆也无法逃脱大众的指摘?
“国民女神”的背后
在高圆圆的身上,一直被贴着“国民女神”的标签。
360度无死角的美颜,没有赘肉的黄金比例身材,温婉的气质……
高圆圆仿佛代表着社会大众对女性的一种普遍期许和期待,美女嘛,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。
所以可能更多的时候,高圆圆并没有被当成一个女演员对待,而是一种符号,一种理想,一种追求。
30岁时,高圆圆也曾执着于扮演她“国民女神”的角色,甚至会刻意练习微笑时嘴角的弧度,把自己活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标准的女神模板。
42岁的如今,高圆圆再度复出,你会看到对母亲的照顾,对女儿的疼爱,确实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。
网友们很生气,指责她“变老了”;
网友们很焦虑,因为高圆圆破坏了她“国民女神”的标签。
如果一个大众心目中的理想,都可能会变老,会走向陨灭,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,又怎么能逃离岁月的魔爪?
每个人都会变老,每个人都会流逝青春,当人们不能接受完美女神也会变老的事实时,实际上是无法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。
我们为女神焦虑,让女神成为我们集体意识里恐慌感的替罪羊。
很多人在攻击高圆圆时,所释放的是潜意识深层的恐惧:
“连女神高圆圆也变老了,所以我在评判她的时候,不自由的会有心里安慰”
“你变老了,我不喜欢你了,我也不喜欢变老的自己”
索性高圆圆没有被“女神”标签所绑架,她与时间和解,与岁月和解,活的很坦然。
但还是有许多人,依然被大众审美的标签裹挟,被焦虑和不安禁锢着。
焦虑,绝不是因容貌本身
我们“容貌焦虑”,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为了“容貌本身”而焦虑。
而是在焦虑,我们跟别人不一样,跟外在的标准不一样。
但是,我们为什么又非要去认同外在的标准呢?
白岩松有一段演讲在视频平台广为流传:
“如果你想按别人的期待去活着,你就活不好自己的一生,活成自己并不容易,它比批评和评价别人都难多了。”
美或者不美,优秀成功与否,谁又能真的给一个确切的标准答案呢?
或许社会的评判系统,本身就是一个泡沫般的“谎言”。
曾看过一个网红博主,她身高只有140CM,体重有110斤。
作为一个“又胖又矮”的女性网红,是绝对不符合大众标准的。
可是她不但没有感到自卑和焦虑,反而大方调侃自己的身高和体重,展现自己的幽默和可爱,同样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。
她浑身散发着一种坚韧的自信,让人忍不住多看她几眼,多听听她的段子。
我们觉得她好看,可爱,并不是因为她外貌有多么惊世骇俗。
而是喜欢她带给我们的这种感觉,这种感觉是“相”而不是“貌”。
古人常说,“相由心生”。为什么不说“貌由心生”呢?
貌是DNA,是天生的,是身体基因,我们很难改变。
但是“相”是内心的一种投射,从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生存能力中来,可以根据我们的主动改变而发生改变。
当一个人可以超越“貌”的束缚时,其实是完成了一次内在的绽放,这是能量上的跃升。
它意味着:我们超越了这个社会的某层评价系统,和自己的生命达成了和解。
什么是真正的美?
林青霞也是人们心目中的气质女神。
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女神的人生也有“不美”的时刻。
有段时间,她的好友相继离世。
当她还沉浸在失去的悲伤之中,家里又出了大事,她的母亲因抑郁症而自杀,父亲气急攻心生了一场大病。
遭遇人生中如此巨大的变故,林青霞一夜之间憔悴了。
整夜整夜失眠,面黄肌瘦,被焦虑折磨到不成人样。
为了重新找回节奏,她开始读书,想要从书中获得力量。
那段时间,每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,她就听一听《蒋勋说红楼梦》,书中的故事,一点点抚平了她的情绪,让她慢慢找回了内心的安宁。
慢慢的,她已经爱上了读书,她说:“我的客厅、书房、睡房和洗手间,到处都是书。”
读书让她经历了其他人不同于自己的人生,让她能够获得智慧的启发,把自己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也沉淀起来。
随着经验的积累,她开始看清世界的一些本质,自然的规律,逐渐选择不去挣扎,而是臣服于存在。
现在的林青霞,依然很美,美得纯粹而释然,美得轻盈而耀眼。
而这种美,不仅来自于她好看的皮囊,更因为她有更为别致的灵魂。
亦舒曾评价她说:
“在娱乐圈,美貌即正义,但一个大美人竟然不觉得自己有多美,这是难能可贵的淳朴随和。”
这样的美,不是从外貌上来的,而是她向内寻求力量,接纳了痛苦的经验,重塑自我之后,磨练自己的“相”而得来的。
美只有从沉淀中来,才能给人一种优雅、高级,永不消逝的质感。
定义属于你的标准
一个女人要想活得通透舒适,那么任何一点不易察觉的、正向积极的努力,都是在为自己的魅力加分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喜爱差距”,意思是说,别人喜欢我们的程度,往往大于我们估计别人喜欢自己的程度。
就是我们以为别人可能会给自己负面评价,但其实对方是很喜欢我们的。
就是因为有了“喜爱差距”,在社交当中,人们会格外关注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,而这其实正中了它的圈套,被自己幻想出的评判系统束缚了。
如果你想找回真正的自己,你需要树立一个正念思维:
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,你是游戏规则的制造者,他人,乃至于任何人都只是你人生中的配角而已。
高圆圆为何能优雅的回击这些带有“攻击色彩”的评价?
是因为她内在有属于自己的美的标准,所以她不必拘泥于世俗的评判。
的确,这种能力并非人皆有之。
这是因为成长是一个过程,我们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修炼内心的定力,才能做到“目不随人视,耳不随人听,口不随人语。”
与这些“标准”比较,重新校准自己的目标。
要去刷新经验,刷新认知,重新定位自己。
人们以前常说,要“面子”不要“里子”。但其实这是错误的。
在心理学中,“面子”是虚体自恋,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比方说美貌、金钱、社会经济地位、名气等等。
当这些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,人就会自信,但这种自信是虚假的,会消失的。
而“里子”是实体自恋,人们觉得自己很好、很自信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是信念,不会随着外在条件的消失而消失。
而如何能够滋养“实体自恋”呢?
有两个办法:投入地去爱,投入地去做事情。
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和人、和世界建立深度的关系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的自恋受到打击,但也因为关系的存在,强化了我们的情感与能力。
如此一来,这种滋养就能够提升我们内在的定力,不再被外界评价左右,真正成为自己。
心理学家弗兰克曾说:“投入地去爱一个人,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,幸福就会降临。”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苟探长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ongtimes.com/13949.html